金秋时节的隆昌镇,田野间玉米饱满、高粱火红、葵花垂首,这幅“丰”景背后,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的缩影,也是推动产业融合、技术赋能与全链发展的生动实践。
机收高效减损,筑牢“粮袋子”
“以前收10亩玉米,要请七八户邻居忙上五六天,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就完成,一亩地才60块,省力又省心!”隆昌村村民闫大姐站在田间,看着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满脸欣慰。机械根据田块情况灵活调整,所过之处,玉米秆被整齐切割,果穗迅速摘取,金黄的玉米直接装车。全镇玉米机收比例超92%,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真正实现“颗粒归仓”。

秋风吹拂,高粱地泛起“红色波浪”,与村庄农田相映成趣。这片红色不仅是风景,更是农民增收的“增长极”。“今年雨水匀、光照足,高粱亩产能比去年多上百斤,而且收下来直接卖给收购大户,不用愁销路!”半拉石槽村王大哥笑着说。
过去农户种粮“看天吃饭”,还怕“种得出、卖不掉”。现在村里给联系收购公司,从品种选择到最终收购,全程有保障。与此同时,粮食烘干塔也在全力运转。“以前最怕连阴雨,现在湿玉米直接送去烘干,8吨粮半天烘透,品质好、卖价高。”隆昌镇党支部书记说道。除了全程机械化,全镇还重点推进玉米、大豆单产提升行动,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一喷多促”等技术,蚜虫、大斑病等病虫害发生较轻,农户的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经济作物多元,拓宽“致富路”
“今年种了300多亩葵花,亩产约500斤,市价每斤7元左右,趁着天好,雇了70多人抢收,三天就能收完。”隆昌村种植户望着田间饱满的葵花盘,笑容灿烂。晒场上,工人们熟练地将葵花盘投入脱粒机,经过脱粒、清选,成袋的籽粒堆满田间。葵花采收需要大量人力,让农户能“家门口就业”,实现土地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在乌兰套海村,甜菜收获机正一次性完成打叶、削顶、起挖、清理和装车。新出土的甜菜堆成“褐色小山”,静待运往糖厂。“种了1100亩,用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收成应该不错!”种植户手捧甜菜,喜上眉梢。采收期间,镇技术保障中心协调农机供应,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确保高效作业。甜菜直送林西糖厂,有效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
中草药种植,激活“新引擎”
深秋时节,八段村的中草药迎来采收。村里依托沙壤土和昼夜温差大的优势,重点发展黄芩、防风等道地品种。黄芩种植4000亩,占95%以上,是“当家品种”,防风200亩,以高效益成为“补充品种”。今年雨水充沛、管护到位,药材品质优于往年。“今年长势是近几年最好的。”八段村党支部书记望着药田,信心十足。

八段村采用“机械收割+人工分拣”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每天挣200元,不误顾家,还能增收。”正在分拣黄芩的村民王大姐说。采收期日均带动50余人就近务工,实现“药材丰收”与“村民增收”双赢。村里今年还推广沙参种植,创新“企业+党支部+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沙参每亩地预计能收获500斤,技术员指导采收,并以每斤18元的价格统一回购,每户能增收近9000元。
秋收冬藏,岁物丰成。隆昌镇的丰收繁忙渐近尾声,但田野活力未减。土地正被重新耕整,新一轮的播种与管理已悄然部署。隆昌镇将继续以“五良”融合为路径,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的灿烂图景。
网站首页
走进左旗
政务公开
网上服务
政民互动

蒙公网安备150422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