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掠过乌兰达坝苏木的山林,上井嘎查的杏林里飘起阵阵果香。一颗颗饱满的黄杏挂满枝头,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成了牧民口袋里的“致富果”。
上井嘎查地处乌兰达坝苏木西北侧,漫山遍野的山杏树是老辈人留下的“绿色银行”。过去,牧民们零星采摘,杏子要么自家吃,要么低价卖给小商贩,藏在深山里的宝贝总“不值钱”。“咱这山杏长得好,杏核饱满,为啥不试试把它变成钱?”在嘎查党支部书记东金的鼓励下,牧民们纷纷投身于“采杏大军”中,有些头脑活跃的牧民主动联系收购老板,达成统一分拣、集中外销的意向。
“以前每斤只能卖5毛钱,现在统一收购,每斤能卖9毛钱!” 牧民一边往筐里装杏,一边笑着算账。今年夏天,上井嘎查牧民全员上山,男女老少齐上阵,指尖翻飞间,金黄的杏子装满了一个个柳条筐,再由嘎查统一组织车辆运出大山。据统计,仅采摘季就为集体创收30多万元,全嘎查共享“山林红利”。
更让人惊喜的是,杏核也“变废为宝”。嘎查里有几户头脑灵活的牧民,学着用传统工艺榨起了杏核油。清亮的油滴入玻璃瓶,带着淡淡的果香,成了城里亲戚争相预订的“稀罕物”。“一瓶能卖100多块钱,除去成本,这几个月光卖油就赚了4000多!” 牧民金宝田捧着贴着手写标签的油瓶,眼里满是笑意。
从集体山林里的“采摘经济”,到庭院作坊里的“榨油生意”,上井嘎查的山杏故事,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守住绿水青山,盘活集体资源,还有一股子敢闯敢试的劲头,寻常山货也能走出大山,变成滋养日子的“金疙瘩”,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长效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