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一河同心·石榴红”这一充满温度的联创共建品牌,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镇域内,从跨旗协作的生态产业联动,到浸润人心的文化思想建设,从富民强镇的产业布局,到精细高效的基层治理,各族群众在携手前行中凝聚共识、共享成果,一幅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实践,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与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的跨区域合作,为民族团结注入了务实动能。两地聚焦“生态保护修复共建、农牧产业发展共联”双向发力,共同完成的“几字弯”河道改造工程,不仅解决了两地2300余亩农田的水患难题,更让周边5000余名各族群众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担忧。而在产业协同上,饲草料种植、鲜食玉米等产业通过技术共享、资源互补实现抱团发展,跨区域的资源整合让民族团结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中愈发紧密。
思想的根基,在常态化学习与立体化宣传中持续夯实。哈拉哈达镇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必学内容,上半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3次、政策培训4场(次),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成为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累计覆盖万余人次,不断强化着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在农村赶集日、“两月一周”等场景中,10余条宣传条幅、15处咨询台、2500余份宣传资料构建起密集的宣传网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6场互动化宣讲,让500余名群众在轻松交流中理解政策。乡村医生马万才、壮族姑娘李英珍等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更以真实故事传递着“守望相助”的温暖力量。
文化的认同,在非遗传承与阵地建设中悄然生长。哈拉哈达镇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推动“大口落子”戏曲、“笤帚苗绑扎工艺”等4项非遗项目的申报与活态传承。全胜村“研学游”基地开设的笤帚苗工艺研学课程,接待游客与研学群体近万人,让传统文化在体验中传承,更带动了旅游增收。全镇8个行政村实现草原书屋全覆盖,5万余册藏书滋养着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19个文化广场、8处文化活动室构建起“15分钟文化服务圈”,成为各族群众共学技能、共赏文艺、共享生活的温馨家园,文化的交融让心与心的距离愈发贴近。
产业的发展,铺就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哈拉哈达镇域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全年完成粮豆作物种植7.2万亩,产量达2.9万吨;经济作物种植6.21万亩,收获3823.4万斤,738.1亩饲草料、7500亩中草药的种植更丰富了产业结构。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持续提升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投资2500万元的鲜食玉米“四化”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冷冻库及配套项目投入运营,6000余亩的种植规模不仅让产品成功出口日本、获得欧盟认证,更带动1200余人就业,产业车间里的协作身影,正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全胜村依托品牌文化内涵打造的“研学游+休闲体验游”模式,通过笤帚苗工艺展示、民族文化体验等项目,直接让周边200余户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
治理的共融,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社会运转更有效率。哈拉哈达镇综治中心按照“五有”标准规范功能分区,3名司法人员、4名专职工作人员与3名人民调解员协同发力,截至目前,已办结各类诉求76件,其余3件也在稳步推进中。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微治理”体系全面落实,全镇2462名常住户被纳入133个联户区、53个网格、24个党小组,包联科级领导、干部、党小组长、专职网格员、联户长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党员干部包联入户工作同步推进,累计解决矛盾纠纷、群众诉求等280余件。旗级“五级调处、三级联动”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落地见效,镇、村两级严格执行“随时报、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对排查不细的情况严肃追问责任并纳入考核,2025年以来排查的135件矛盾纠纷中,132件已成功化解,97.8%的化解率让和谐稳定成为镇域发展的底色。
如今,“一河同心・石榴红”品牌已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浸润”,全镇各族群众参与联建共创活动超1.2万人次。生态治理的成果滋养着两岸沃土,产业协作的硕果惠及万千家庭,让“三个离不开”思想在跨区域合作中深深扎根。在哈拉哈达镇,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抵御水患的坚固堤坝,是增收致富的希望田野,更是守望相助的温暖力量。这座架在两地群众心间的“同心桥”,正以生动的实践展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生命力,各族人民携手奋斗的故事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持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