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兰达坝苏木党委、政府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牧民盘活庭院、房前屋后、零碎土地等闲置资源,将“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让“闲置田”变为“增收田”,“绿了庭院、活了资源、富了口袋、红了生活”的庭院经济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乌兰达坝苏木乌珠花嘎查牧户爱民家中,小院里错落有致的菜畦引人驻足,豆角、白菜、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怡然自得的景象。“蚯蚓粪肥劲儿足,不用化肥农药,菜长得水灵,吃着也放心。”爱民笑着说,如今院里的蔬菜不仅供自家吃,多余的通过市集和熟人介绍售卖,实现多渠道增收。
巴图则把蚯蚓粪肥用在谷子种植上,他用蚯蚓粪改良土壤,长出的谷穗沉甸甸压弯了杆,脱壳后的小米透着自然的金黄,熬出的小米粥香气扑鼻、口感醇厚。待到秋收时节,这些高品质的小米,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极大程度提升家庭收入。
在浩尔吐嘎查图门乌力吉的玉米地里,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宽大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得益于蚯蚓粪有机肥,玉米植株健壮,颗粒饱满,产量比以往大幅提高。除了售卖玉米,他还盘算着秋收后把秸秆粉碎,既能当牛羊的越冬饲料,又能回到蚯蚓床当底料,“秸秆喂牛羊,牛粪养蚯蚓,蚓粪肥玉米,一圈下来啥都不浪费。”这笔账他算得明明白白,光玉米和饲料省下的钱,就够给家里添台新农机。
从爱民的蔬菜园到巴图的小米田,再到图门乌力吉的玉米地,他们不仅实现了庭院的高效利用,还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方寸闲地”变成了“致富宝地”。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庭院经济模式正逐渐推广开来,乌兰达坝苏木的小院里,越来越多牧户跟着学、照着干,让“蚓”领致富的故事,结出更多丰收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