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眼下,正值夏季田间管理关键时节,玉米陆续进入拔节期,但受强降雨云团影响,短时降水量大还伴有大风天气为作物生长带来了挑战。然而,在碧流台镇玉米高密度种植示范区,一株株玉米如列队士兵般昂然挺立,鲜见倒伏。这背后,是该镇农技人员“把脉”苗情,开展抗倒伏技术服务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年这雨下得又急又大,风也刮得呼呼响,我这可是头一回种高密玉米,心里实在没底。” 二八地村种植户杨柳坦言,但让他惊喜的是,暴雨过后到地里一看,玉米株株挺立,几乎没有倾倒的。
原来,早在玉米生长进入抗倒伏关键时期前,碧流台镇便针对高密玉米后期易倒伏的“软肋”,早早采用化学调控措施。“高密玉米种植密度大,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性差,特殊天气下极易倒伏。”技术员小谭介绍说,这技术一点马虎不得,药剂浓度需按地块长势调整,杀虫杀菌剂复配比例、喷施时机、均匀度等关键环节均需要在技术人员严格把控下进行。正是这套精细的化控技术,为高密玉米在风雨中筑起“钢筋铁骨”。
在碧流台村,种植户张春华的玉米地同样经受住了风雨考验,他高兴地说:“往年这阵势,玉米怕是要倒一片了!镇里的技术指导太及时了,今年又能大丰收!”
这份风雨中的从容,根植于碧流台镇深耕细作的“3622”工作法。“3622” 模式通过开展托管、技术、集采3项服务,制定6套施肥方案,打造2条万亩示范带,实现亩均增产20%、化肥农药等减量20%的目标。
“自2024年实施‘3622’工作法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将技术服务贯穿于玉米种植的全过程,特别是将抗倒伏等防灾减灾技术精准落实到户、到田,今年我们累计为全镇4.5万亩的高密玉米田实施了化学调控措施,从当前田间表现看,这项技术有效增强了玉米的抗逆性、稳产性,成功扛住了近期风雨考验,为全镇玉米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乡亲们丰收在望增添了信心!”副镇长赵聪聪介绍说。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碧流台镇的高密度玉米种植实践,不仅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风雨过后,碧流台镇万亩玉米植株依旧昂然挺立,不仅是科技力量对自然的从容应答,更是“3622”工作法写在大地上的坚实注脚——它让丰收的希望,在不确定的风雨里稳稳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