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巴林左旗隆昌镇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基调,积极探索“产业链、文化链、生态链”三链融合新路径,以务实举措推动产业提效、乡村增美、农民增收,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立足“牛粮豆药”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一园牵引、两翼支撑、三带协同、一院示范”的“1231”产业格局。巴林左旗现代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提速,水电路配套完成80%,入驻企业7家,年内计划投资5.5亿元,冲刺年产值4亿元目标。园区联动9个专业村、3个养殖小区及家庭牧场,推动肉牛存栏迈向3万头、奶牛存栏突破0.5万头。粮豆稳产,科技赋能。乌力吉沐沦河玉米密植带、毛宝力格—野猪沟杂粮豆种植带“两翼”齐飞,稳定粮食播种40万亩以上,力保总产2.85亿斤。10万亩玉米密植、1万亩大豆密植高产示范田已播种完毕。培育标准化杂粮豆种植合作社3家、深加工企业1家,成功申报绿色及“名特优新”农产品。多元拓展,庭院生金。推广“企业+党支部+农户”的“隆昌模式”庭院经济,在八段村核心示范,10户示范户种植沙参13.5亩,户均年增收目标5000元以上,三年内带动超500户参与。林下药材新增仿野生种植2000亩、规范化种植1.65万亩,配套新建八段中药材加工厂。全链服务,效能提升。构建“一核两轴四区多点配套”畜牧服务体系,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推进草都、超越饲料“中央厨房”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草都活畜市场交易量超1.5万头。完成牛改良850头、肉羊改良2.1万只,第三方动物医院筹建中。
党建引领,新风浸润。将乡风文明作为重要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1+N”志愿服务网络。志愿队伍开展法律咨询、政策宣讲等便民服务二十次,惠及群众150余人次。同步运用“大美隆昌”公众号线上精准推送惠民政策,提升服务实效。机制创新,移风易俗。将婚事新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创新推行村民文明行为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邻里和睦、志愿服务量化积分,可兑换物品或福利,激发参与热情,有效引导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典型引路,文化惠民。结合“我们的节日”举办文艺演出15场,选树身边先进典型23人,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全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6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乡村“活”起来。
系统治理,环境提质。以创建“村庄美化绿化示范村”为抓手,聚焦房前屋后、草场、道路、沟渠“四大区域”、村口、门口、路口、河口“四大关口”,组织环境清理专项行动12次,累计动员群众800余人次,调配车辆1200余台次,形成“专业监管+群众参与”的常态化环境维护机制。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打好沙地歼灭战,营造乔木林575亩、灌木林平茬6600亩。压减高耗水作物800亩,推广抗旱技术4000亩,32个村推广“以电折水”智控取水。严厉打击违法放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广环保农膜6.2万亩,废旧地膜离田90%以上。强基固本,治理护航。构建“党支部+党小组+网格+联户区”基层微治理“铁三角”体系,排查矛盾纠纷41起,成功化解33起,引导诉讼3起,调解中5起。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危房改造、养老提升、低保特困保障等落到实处。政务服务提效,“12345”工单闭环高效办结。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提升,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稳定防线。
通过“三条链”的协同推进和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隆昌镇正朝着“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