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六个行动”战略部署,十三敖包镇锚定农业节水增效目标,在海兴村开展“以电控水”试点工作,通过构建“智能计量+精细管理”新机制,为破解农业用水计量难题、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探索创新路径。
“三个创新”智慧管理促节水
立足“三个创新”构建节水管理体系,推动节水行动走深走实。一是管理模式创新,将全村28眼机电井收归村集体统管,建立“村委统管+村民自治”机制,安装智能充值电表、配套IC卡控制系统,实现“一井一表、一卡一账”。二是技术应用创新,建立“井口计量+户卡双控”体系,结合土地墒情、面积、机电井出水量等因素,将年度地下水指标精准分解到井、到户,明确每轮次灌溉时长,达到控制灌溉用水量、节约水资源成本目的。三是服务机制创新,设立村级服务站,推行“线上+线下”办理充值卡服务,村民小组合理安排灌溉班次,按灌溉时序实现有序用水。同时聘用11名管护人员轮值管护机电井、专业电工驻点维保,形成立体化运维网格。
“四化标准”精细管控见实效
通过“四化标准”实现节水增效新突破,为全镇发展提供科学的水资源保障。一是计量标准化,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按照机电井用电量和功率,折算取水量,对全村28眼机电井建立“以电控水”换算表,实现用电量与用水量精准换算。二是管理精细化,推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双约束机制,按每亩102.857m³定额配水,促使用户强化节水意识,严防跑、冒、滴、漏及浪费水资源的情况。三是管控智能化,创新“一户一卡”“联户办卡”双模式,通过控制充值数额、灌溉时长实现用水量精准调控。四是奖惩制度化,建立“阶梯水价”制度,定额内水量执行基础电价0.7元/度,超定额部分执行“三级阶梯”累进加价,形成“节水节约、超用付费”的激励机制。
海兴村安装智能电表插卡取水
“三个结合”共建共享谋长效
坚持“三个结合”凝聚节水合力,为全镇节水行动提供科学指引。一是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年初以来,在镇政府的主导下,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定“以电控水”方案,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管护小组,实现共建共管。二是技术革新与传统经验相结合。既运用智能电表等现代设备,又保留“排班轮灌”“墒情监测”等农耕智慧,灵活调整不误农事。三是试点探索与持续优化相结合。在旗水利局专业指导下,建立“常态监测、定时评估”工作机制,先后3次优化灌溉台账,2次调整水费收缴流程,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农民春灌
“海兴村‘以电控水’试点运行以来,节水效益和管理效能实现‘双提升’,预计每亩地年用水量较上年节约10吨水,可为村民节省电费3万余元,同时春灌期间的灌溉纠纷显著降低。”副镇长曹福利介绍。下一步,十三敖包镇将以试点经验为蓝本,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片”的原则,在全镇推广“以电控水”经验做法,实现机电井智能计量全覆盖,奋力谱写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