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关镇,是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典型区域。近年来,林东镇各族群众在近郊经济贸易频繁往来、主导产业发展共建、扶贫易地搬迁等多种形式下交往交流交融,既形成了各民族群众互嵌共居的空间环境,又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林东镇党委、镇政府从实际出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村居环境,形成了全镇各族群众结对互嵌共发展、同心同向同繁荣的发展局面。
以党建引领聚民族合力。林东镇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站办所中心协同推进、全镇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线上利用“魅力林东镇”微信公众号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及时刊载相关内容以及发布活动报道;线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其纳入全镇干部教育、党员教育、村民教育、社会教育工作体系,开展了“新春读书会”“巾帼座谈会”“我们的节日”“两月一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博士工作站送技术、新时代文明实践送服务、乌兰牧骑送文化等方式,搭建互帮互助、交往交流平台,把各族群众思想和行动凝聚在感恩奋进的道路上。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大会战”中,全镇各党组织发动各族干部、群众400余人,种植鸡心果树4万棵,文冠果树1.2万棵,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609亩,深入践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念,共同建设绿色和谐美好家园。
以结对发展促产业振兴。根据巴林左旗产业发展布局,立足镇村资源和区位优势,打破属地各族群众地理、心理等界限,按照种养互嵌式发展理念,探索“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流转土地1.2万亩,集中打造设施农业种植基地5处、肉牛养殖基地2个,通过强村公司、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乡土人才等经营主体参与,采取“村村联建、产业联营”等方式,推动掌握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和肉牛养殖技术的各族群众结成发展“对子”,让各族群众在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结对发展过程中找到嵌入点,实现种植养殖技术共通、销售渠道信息共有、畜禽粪污资源化共用、通用语言文字共学、志愿服务活动共创、和谐美丽乡村共建六个方面共融互嵌,全面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目前,林东镇设施农业突破1.1万余亩,肉牛存栏量突破3.5万头,全镇6000余农户吸附在产业链上,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8家,会员800余户,户均增收超1.2万元。积极争取、招引项目89个,总投资达3.43亿元,仅辖区的内蒙古达源体育用品公司一个招引项目就新增就业人员110余人,发放工资200余万元。此外,达源体育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一家亲”主旋律,实施各民族员工同工同酬、免费食宿,共建和美家园。家住林东镇索布力嘎村的满德拉是蒙古族人,也是第一批入职达源体育用品公司的员工,现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平均1分钟能硫化15个球胆,月工资超过5000元,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以互嵌共融谱和美新篇。镇村共建立50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民族团结、环境整治、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组织多个自然村各族群众一同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学活动,不断加强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情感认同。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读书会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宣教氛围,有力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七一”期间,在契丹大剧院广场举办的“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文艺演出活动,现场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网上录播超过25万人在线观看,全国各地的巴林左旗籍儿女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达对家乡的祝福与思念。近年来,林东镇人民政府以及林东镇土龙岗村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林东镇后兴隆地村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自治区道德模范、赤峰好人、赤峰市孝老爱亲模范、巴林左旗道德模范标兵等先进典型在林东镇内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林东镇全面落实信访代办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全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37起,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53个,落实饮水改造项目11个,解决了2100余户各族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全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团结一心、共同绘制一幅和谐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