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得是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有效解决社区高龄、困难老人用餐需求,东城街道精准发力,依托现有资源,扎实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联合巴林左旗乐福康养服务有限公司在望京社区打造“幸福食堂”,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吃饭难”问题,让“小食堂”凝聚起“大民生”,为老年人悦享晚年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既“暖心”又“暖胃” ,“小饭碗”承载“大民生”。东城街道党工委着眼于把“幸福食堂”既办好又办长久,同时还能为社区群众谋福利,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扎实做好相关工作。
探索多元模式,让第三方担任“主角”。创新采用“民政托底+三方运营”的模式,既保证食堂的公益性,又通过第三方餐饮公司市场运营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食堂的建设经营,街道党工委先后多次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在多方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最终引进巴林左旗乐福康养服务有限公司进行食堂运营建设。同时拓展消费群体,高效解决了社区居民工作日时间紧、就餐不方便的难题。
调整运营方式,实现“微利”持续发展。为了让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享受更加贴心的餐饮服务,食堂融合特惠福利、适老化巧思、营养膳食与灵活供餐服务,致力于打造幸福“食”光餐饮新体验。统筹考虑社区食堂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堵点,在政府补一点,老人掏一点的基础上,鼓励食堂让一点,以老年人和弱势群体为服务重点,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特殊群体用餐,享受政府给予的20%-50%的用餐补贴,实现“公益+市场”的双向奔赴,尽量减少老年人就餐开支。
从“老龄”到“全龄” ,社区食堂“服务”更全面。幸福食堂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具备“健康卫生、价格实惠、用餐便利”等优势,就餐覆盖面不断扩大,在满足社区老年人用餐的基础上,服务人群由老年群体扩大至年轻人、学龄儿童、外卖骑手和上班族等全龄段群体。用餐不用点外卖,到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就餐也能吃好,成了社区居民的“性价比之选”。据初步估算,社区食堂55%的营收来自非老龄群体,整体实现微利可持续经营。目前,食堂已推出“15元快餐”自选搭配和“小哥送餐”等特色服务,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实现盈利创收。
是“特色”也“多元”,“银发”服务不止小食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机制,打造幸福“食”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动员8个社区113名志愿者组建助老服务联盟,形成一个联合体,在距离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聚焦“党建、志愿、自治”等关键词,定期开展“家门口”的集中便民服务,包括文艺汇演“送健康”、爱心义诊“送健康”、维修服务“送生活”、政策宣讲“送帮助”、爱心义剪“送服务”。通过专业优势,以接地气、一站式、零距离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最需要的服务,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发挥公益属性,实现了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和成果共享。
幸福食堂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社区食堂作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化餐饮的有效补充,它不仅解决了老年群体“吃饭难”的问题,还给其他人群“去哪吃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下一步,东城街道将继续秉持初心,整合多方资源,动员引导更多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及联建共建单位支持老年助餐服务,逐步建立起保基本、提质量、可持续的“助老服务”服务体系,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养老服务名片,让老年人“食”有所依、老有所乐,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养老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