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镇后兴隆地村
后兴隆地村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互嵌共融,每年学院师生在农户家中生活不少于3天,进行义务植树、大扫除、民生调研、座谈、研学辽文化等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双方互嵌共融下,村风民风发生很大变化,支部启动了村志编纂,群众组建了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乡村规划不断完善,尚学氛围越发浓厚,农户争相改善居住环境,把接待人民大学学生当作荣誉争取,师生林在这里不断成长,互嵌共融在这里开花结果。
林东镇柴达木村
柴达木村利用优美的农林资源,大力发展红色、康养、会讲、研学、生态、休闲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今年以来,紧紧围绕“研学游”特点,打造“观体行、粮果蔬、育娱教、食宿游”一体化研学体验基地,塑造“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爆点。截至目前,该基地共承接了20多期“研学游”项目,每期学生150至200人不等,5天4晚的研学活动,已成为青少年思政教育、农耕科普、植物种养的“大教室”,有力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不断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林东镇土龙岗村
土龙岗村按照种养互嵌式发展理念,推动掌握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和肉牛养殖技术的各族群众结成发展“对子”,实现了种植养殖技术共通、销售渠道信息共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通用语言文字共学、志愿服务活动共建等多方面共融互嵌,极大地推动了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目前,全村肉牛存栏4000头、设施冷棚1400个,村集体经济突破一千万,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林东镇道劳毛道村
道劳毛道村利用近郊以及与查干哈达苏木东哈达英格村接壤的区位优势,不断壮大蔬果采摘业。今年,通过三峡帮扶,新建春棚107栋,通过香瓜、草莓、圣女果等农产品种植带动本村及东哈达英格村各族群众务工就业、产业发展和民族融合,仅香瓜产业园就吸引周边群众务工200余人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助力各族群众在“发展共建”中增收致富。
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
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位于林东镇道劳毛道村,园区采取“一棚一户一院”的建设模式,村民在自家大棚工作后还可以到园区做零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园区定期开展食用菌技术交流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活动,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遵规守纪、爱岗敬业、爱园爱家的良好氛围,初步实现了“冬春制棒、夏秋养菇、全年生产、生活富足”的目标,促进了园区群众互嵌共融、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