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百业旺,民生富则根基牢。从田间地头的丰产增收,到设施农业大棚的产销畅通;从乡村院落的欢声笑语,到肉牛养殖的兴旺图景,一条条特色产业链的延伸拓展,正如同一条条蜿蜒向前的致富路,让发展的红利流进千家万户,让幸福的图景在巴林左旗大地徐徐铺展。
走进林东镇八一村,一栋栋设施农业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红绿相间的辣椒挂满枝头,椒农们穿梭于垄间进行采收,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八一村立足长远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动露地蔬菜向设施蔬菜、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从原来的单一玉米种植,到现在的多样化设施农业果蔬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通过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开展集约化种植,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蹚出了产业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八一村已流转土地585亩,建设设施农业春棚82栋,村民分红一亩地多增加400元,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林东镇八一村村委会委员史庆和表示。此外,基地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走上工作岗位,端稳“就业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查干哈达苏木汪安池嘎查,发放分红的现场一片喜气洋洋。十几名牧民拿到了今年的第一次分红。“我们以前卖牛都是卖给牛贩子,也不上称,卖的价格合不合理心里也没底。今年苏木采取‘肉牛联合育肥体模式’以后,卖一头牛都要上称,这样我们心里也有底了,而且还能拿到分红,相比以前一头牛能多挣1000块钱左右。”查干哈达苏木汪安池嘎查牧民苏日力格高兴地说。“肉牛育肥联合体”是查干哈达苏木为农服务公司牵头实施的肉牛育肥新模式,采取“农牧户+育肥企业+饲草料公司+保险公司+销售企业”的方式开展肉牛短期育肥、销售的新型养殖模式。待育肥期满后,育肥企业通过现场称重按市场价格确定最终售价,去除育肥期间的饲养、饲草料成本后按照4:6的比例进行分成。该育肥牛养殖模式为查干哈达苏木多方发展与社会生态带来显著效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让牧民们的“钱袋子” 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蓬勃发展的产业转向巴林左旗北部,又是另一番火热景象。走进三山乡三山村村民徐海峰的小院,桔梗药苗根根茁壮,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肆意生长。“我在自家的庭院种了3亩桔梗,合作社为我们提供种子、化肥,收购价格还高于市场价格,每亩地纯收入1000多元。”村民徐海峰说道。徐海峰口中的合作社是三山乡惠美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长孙继海表示,近年来,三山乡通过“规模种植+庭院经济”点面结合发展方式,持续扩大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订单回收保销路,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保服务,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收入更有保障。截至目前,三山乡中药材稳定种植面积3.5万亩,占全旗中药材种植总面积58.3%,药材种植种类涵盖黄芪、苍术、甘草、桔梗、党参等10余种,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达1.2亿元,辐射带动800余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带动就业1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产业根系扎得越深,民生枝叶就越繁茂。从传统种植到厂棚林立,从零散种养升级为链条集群,一个个产业支点撑起了群众增收的脊梁,产业兴、百姓富的愿景正在巴林左旗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