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左旗

“组团式”帮扶结硕果 赋能教育展新颜

发布日期:2025-02-18 11:26 来源:巴林左旗融媒体中心

冬雪飞,寒风吹,北方的冬天寒冷萧瑟。林东九中的教学楼里却洋溢着浓厚的科技氛围,学生们热情的欢呼与呐喊将冬日的严寒驱散,这是上学期学校举办的一场科技体验活动的热闹场景,为期一个月的校园科技节引导学生们积极探索科技知识,展示科技成果,激发创新活力。这也是经历改革巨变后,林东九中教育教学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不以山海为远,心连千里共好。2022年7月,以贺小兵为代表的“组团式”帮扶团队踏入了林东九中,充实到教学一线,迅速带动和影响了九中教育生态的改变。贺小兵被任命为林东第九中学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他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驻扎在学校,带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引领教育质量提升。依托“组团式”帮扶资源优势,学校开启了学校管理转型、办学转型和教学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教育不是光靠资金,核心在管理”

经过前期的破冰、融入、撬动和布局,2023年,一场围绕学校管理创新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围绕推动发展“四个提升”和特色化办学的目标任务,成立升学发展服务中心、课程与教学实施中心、德育研究中心等“七个中心”,强化年级管理平台核心位置,重组教学、德育、行政、教师发展四大部门,优化学校组织架构,在全面推进办学转型上实现新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阻力和困境,我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帮助骨干教师、面临退休的老教师消除后顾之忧,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担任要职,让教师们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贺小兵说。

2023年4月,学校青年教师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东九中组建的第一个创新型教师组织。青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宗旨,使充满活力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团队迅速成长,助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青年教师研究会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外派教师学习、开展校内教学论坛和‘青蓝工程’结组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林东九中青年教师研究会理事长孙佳欣说道。

“德育搭台,学科唱戏,推动办学横向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德育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从举办“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做文明九中人”主题教育,到“一封家书”主题班会的开展,再到启动“校长接待日”,“组团式”帮扶团队从主要问题出发,立足德育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树立学校新风尚。

为搭建一个促进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团委、学生会、志愿者联合会、科协和社团联盟。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规范管理体系、实践活动体系、主题教育体系、德育评价体系和班主任培养体系建设,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构建具有九中特色的德育培养新模式。

“林东九中是一所非重点普通高中,意味着不能完全复制重点高中的办学模式。本着对全体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学校重新定位,结合实际,确立横向发展的办学方向。目前,学校艺体实验班师资配备齐全、社团活动大放异彩,这是推动学校办学转型、实现特色化办学的基石。”贺小兵介绍道。

特色教学已成为林东九中的“金名片”。2024年3月,林东九中社团活动正式启动。共成立了朔方文学社、生物实验社团、科技社团、舞蹈社团和球类社团等22个社团。社团及社团联盟的成立,充分发挥师生的特长优势,同时也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在学习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发展的平台。

“通过加入生物实验社团,使我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最近,我参加了赤峰市组织的第四十届科技创新大赛,获益良多,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林东九中学生刘向飞说。

“构建‘全人成长’课程体系,升华教学水平”

“‘全人’的根本是‘立人’,‘成长’的根本是‘发展’。在课程学习基础之上,以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特长为指导思想,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贺小兵表示。

“组团式”帮扶团队入驻林东九中以后,引入先进教育教学模式,首次提出“科技引领九大学科”的特色化办学理念,开启了林东九中科技引领的新纪元。2023年,学校选派优秀学生前往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研学,同年成立了学校竞赛中心和科技协会;2024年与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签署合作协议,积极参加全市、全区及全国的科技竞赛。2023年,荣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10项、市级奖项6项,累计获奖人数840人。2024年,学校30名学生获得了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兰州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科学营的学习机会。在第40届赤峰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林东九中荣获基层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累计获奖师生39人。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生长的沃土。2023年以来,学校共计开设校本课35节,涵盖九大基础学科和音乐、体育、美术、日语等学科门类。同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将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深入课堂。学生们在校本课程和学科活动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锻炼思维、磨炼意志。

“自‘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观念的转变。从过去只专注上好一节课,转变为成立社团、开展学科活动和举办科技竞赛等,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在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开始向更宽广的知识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林东九中生物学科主任高晓梅分享心得感受。

“组团式”帮扶突破了过去“只能点火,难以助燃”的帮扶困境,具备帮扶时间长、教师队伍精、改革方式新的沉浸式帮扶优势,三年来,在林东九中这片教育的沃土之上扎根、开花、结果。“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理事学校”、“内蒙古青少幼美术教育示范基地”、自治区级“书香校园”等一项项荣誉,展现了林东九中在“组团式”帮扶下取得的显著进步。

贺小兵也从刚入校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华发早生,“九中的变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团式’帮扶从搅动、带动再到引领,改变了九中的教育生态,塑造了教师的‘魂’,通过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帮扶作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能够为学校教育工作贡献绵薄之力,我深感荣幸。”贺小兵感慨道。

乘着中组部“组团式”帮扶的东风,巴林左旗奋楫笃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重质量、创特色,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答卷。而“组团式”帮扶团队汇聚成的这一团团温暖的火焰,用爱与智慧点亮孩子们成长的星空,将在左旗教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