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全区开展“扬优势、找差距、促发展”专题学习研讨,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自我革命、敢于争先的决心和勇气。巴林左旗锚定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和市委争先进位要求,全面盘点优势机遇,认真审视差距不足,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奋力开创巴林左旗事业发展新局面。
明晰定位扬优势,全面提振高质量发展信心。巴林左旗正处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要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势利导、乘势登高。巴林左旗农牧业资源独具特色,是全国产粮大县,素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美誉,笤帚苗种植面积占全国1/5,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2亿斤。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有色金属成矿带核心区,拥有亚洲最大、世界第七的单一银矿床,探明有色金属矿石储量2.6亿吨,铅锌银储量位居全市首位,是蒙东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作为全国文物大旗,是契丹辽文化发祥地,境内各类历史文化遗存818处,辽上京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是全区唯一一家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巴林左旗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拥有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3张“国字号”名片,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8.51%、66.1%,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5和21个百分点。巴林左旗是赤峰市唯一一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土地增减挂钩、“组团式”帮扶等政策为地区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享有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多重政策红利。以上这些既是巴林左旗的底气所在、优势所在,更为巴林左旗办好两件大事、主动融入赤峰“五个发展定位”提供了根本保障。
对标先进找差距,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综合审视旗情,与其他23个综合县域类旗县相比,一些制约巴林左旗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依然突出。巴林左旗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作为曾经赤峰市唯一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23.15%,近十年地区生产总值始终处于全市中等偏下水平,2022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4.6亿元,仅占全市的7.2%,位列全市第8位。产业结构单一、链条较短。工业“一矿独大”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有色金属产值占全旗工业总产值的82%,多极支撑的工业体系尚未形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肉类、蔬菜就地加工转化率不足10%,货运物流闲置运力高达71.6%。生态系统脆弱,效益偏低。巴林左旗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年均降水量369毫米,74个嘎查村列入中旱、重旱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851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草碳汇发展尚未起步,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仅有8.3万亩。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够平衡。全旗城镇化率仅为39%,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36,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配置不够均衡,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牧区面临引人难、留人难困境。干部缺乏盯办意识,“有解”思维不强。研究问题的氛围普遍不浓,“三多三少三慢”“慢粗虚”问题依然存在,报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树得不牢,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的劲头不足。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巴林左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必须打破瓶颈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实干担当促落实,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巴林左旗将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立足办好两件大事、服务“六个赤峰”建设,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进位升级。在突出特色、产业转型上用力突破。按照“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思路,构建农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牛、驴、药、帚”4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健全金融、物流、品牌等五大服务体系。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机遇,构建以有色金属产业为核心,非金属、含氟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齐头并进的“一心五链”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契丹辽文化体验游”王牌,推动“山、城、寺、陵”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嘉源综合农贸市场、乡村振兴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产值达3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年接待游客数量达2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5亿元,打造成为赤锡通区域性商贸物流节点。在筑巢引凤、精准招商上用力突破。坚持“招商为王、项目为要”发展理念,全力打响“便捷、高效、规范、温馨”营商品牌,加快智慧园区、低碳园区建设,全力争取自治区级化工集中区认定,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借助智库外脑做实产业研究,全面启动精准招商攻坚行动,通过建立精准招商项目库,选优配强招商队伍,锚定头部企业开展叩门招商,力争明年实现招引落地项目70个,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在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上用力突破。坚持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实现“五个振兴”为目标,按村发展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项目,谋划六大类50个乡村振兴项目,持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集中摸排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短板,按轻重缓急梯次推进解决,建立完善运行管护机制。持续深化“五级调处”“三级联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充分发挥旗级“一中心九专班”、镇级“一中心四专班”作用,坚决把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在疏堵结合、系统保护上用力突破。坚持一手抓生态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一体化项目,计划利用2年建设百万平方米棚圈、12个大中型鲜草工厂,实现年产鲜草1.3万吨,促进草畜平衡。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研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确保明年开春即打响“治理大会战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全旗每年碳储量47.9万吨开发利用。在夯实基础、担当作为上用力突破。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常态化开展年轻干部培养“四个五”青蓝工程,建立干部队伍梯次培养任用机制,严格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双十条”,树立交卷意识、报账意识、成果意识,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躺平者没出路,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