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我们走进红格尔大型田园综合体。
五月初的田野梨花飞雪、杜鹃绯红。初夏的生机在地面盘旋,榆树上的榆钱儿开得正浓,满坡的果树花香果孕。红格尔庄园静静地卧在大辽故都林东的西北,敞开了博大的胸襟,迎接着时代的浪潮,向传统的农业和经济模式挥手道别。
屡败屡战的“张倔头”
“红格尔”在蒙古语中是“心爱”的意思。大型田园综合体红格尔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凤凰山下。据一位年老的村民讲,早期这一带山清水秀,可是缺米少柴的岁月,让青山成了“秃瓢”。
穷则思变,凤凰山下的老百姓也想脱贫致富。可是,一锹下去,一半砂石一半泥土,别说种粮食,牛羊能吃的牧草都懒得在这里生长。大自然的疯狂报复总让人觉醒太晚,唤回青山绿水,成为人们持之以恒的梦想。这时,有一个叫张国勇的人站了出来,发誓打造绿色家园。这位柴达木村的新任村支书发完誓回头一看,柴达木的荒山似在向他示威,他顿时心凉半截。
柴达木的出路在哪里、归宿又在何方?冥思苦想,夜不能寐,走出户外,仰望繁星。张国勇灵机一动,何不组建一支农民工程队,赚到第一桶金再治理荒山?于是,一只盖房子、修马路的村民工程队开始了土木创业史。
工程风生水起,村里却有一堆摊子等他收拾。北京返城知青王树青为了回报第二故乡,在柴达木村建了一个养殖场养羊,因为市场原因,养羊失败,留下了若干大棚无人接手。张国勇回来了,他宁愿每年百万的利润不拿,也要回村接手这个谁都不要的烂摊子。谁劝也没用,他是有名的“张倔头”。
2008年,全市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巴林左旗自然不甘落后。张国勇看着伤心的大棚若有所思,种什么呢?几个村干部蹲在地头开了两天现场会,决定种西红柿。可是,他们遭遇了“多收了三五斗”,西红柿滞销。看着一个个水灵灵、红彤彤的西红柿无人问津,张国勇丰收的喜悦一下跌入谷底。西红柿一役惨败,张国勇和村干部们又调整了策略种食用菌,谁知遇人不淑,菌种投入和修葺大棚的几十万又打了水漂。先后损失了560多万元,张国勇干工程挣的那点家底全都赔光了,妻子气得要和他离婚。
田园综合体的“摸石之路”
“那些日子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张国勇对记者说。他整宿睡不着,就开着车沿着山路转悠,他希望有一条大路等他走。“农民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张国勇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真诚和懊悔。
2012年,张国勇自掏腰包带领村民到云南、北京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几番论证,确定把玫瑰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做一个新时代的“卖花姑娘”,因此,红格尔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玫瑰花种出来了,又在销售上卡了壳。张国勇一怒之下组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我们在采访被称之为“卖花姑娘”的销售经理韩艳慧时,这位谈笑风生的女强人脸色陡变,她是遭了无数白眼后,才摸清了赤峰花卉市场的门道,并开辟了霍林河、呼和浩特等多个销售市场。
红格尔人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倔强、坚守是他们面对考验的不二法宝。“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这是红格尔人的座右铭。
2016年,巴林左旗提出打造田园综合体的理念,红格尔庄园即时响应。他们把农民手里多余的土地流转过来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集中规划推广设施农业,自2017年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在资金不到位、相关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下,红格尔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最骄傲的就是栽了60万株树”,张国勇一脸自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让红格尔人顿悟,生态不好,谈什么致富都是无用之举,红格尔的小流域治理,种树是不二选择。
2017年春,张国勇带领社员上山种树,山上没水,就一车一车地拉,红格尔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打了40多眼机电井,两个蓄水池用于灌溉。
我们来到山上,初夏空气微凉,清风扑面而来。随张国勇在万亩林间穿行,仿佛在欣赏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放眼望去,梯田错落有致,李子树、枣树、安梨树、樱桃树,桃树像列队的士兵,在欢迎我们检阅。
“四个变”改变了“二穷”
60万棵树,60%是经济林,40%是生态树种。柴达木村采取集体经营、合作社经营模式,利用坡地改梯田的做法, 治理了一万亩荒山荒坡,使长期荒废的土地变成了“绿色银行”。
张国勇告诉我们,未来的5年时间里红格尔会完成总计3万亩的荒山荒坡改造,致力于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田园综合体。据悉,红格尔是目前赤峰市唯一成型的田园综合体,去年投入资金达到3000多万元,2019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五年后计划总投入达到1.6亿元。
红格尔庄园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也为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平台,田园综合体还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张国勇不会就此止步,他要把红格尔从全市重点推广的“四个变田园示范综合体”推向全自治区乃至全国。
红格尔模式迎来“四个变”,一变是资源变资产,二变是资金变股金,三变是农民变股东,四变是农民变工人。“四个变”像土地一样朴实,却折射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熠熠阳光。“四个变”改变了“二穷”——物质不再穷、精神不再穷。红格尔的成绩,集中了三个行政村的力量。十几个自然村实现土地流转,集中联片治理,群众的固有思维,小家小户的故步自封思想,这些现实问题只有党建融合才能解决。上级党委审时度势,让这些村子成立联合党总支,为政策的统一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全市党建和展示在红格尔山庄举行,这里成为融合党建的发源地和党员活动的红色基地。从此,省内外的红色培训接踵而来,为乡村振兴,红格尔人把一面大大的党旗树立在红格尔的最高峰上。
“契丹小镇”曙光在前
晚风轻拂,信步庄园,这是一条张国勇等村民三十多年踏出的路。红格尔庄园象征着绿色的崛起,乡村振兴的悦动元素在这里集结。
山下,大型钻机的轰鸣声吸引了笔者。张国勇说,今年年底那里就会打出一口温泉井来,到时红格尔的发展前景就会是另外一番天地。这个消息让我们精神一振,庄园里的梦园红墙碧瓦,旁边的别墅错落有致,再加上醉人的温泉,这里真要成“契丹小镇”了。
今日的红格尔已经成为集生态资源保护、科普教育、红色培训、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旅游观光、度假养生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已经在申请国家级培训基地的路上,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具有产业示范功能的福地。
人们憧憬的绿色家园或许就像梦园一样,红格尔在一片祥和中拉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凤凰山顶上的党旗在晨曦的映照下猎猎飘扬。在红格尔契丹广场,一巨型号角的模型斜指蓝天,似乎是一种宣誓,一切悦动的力量正在集结,乡村振兴的集结号每天都这样吹响,嘹亮的号声嘹亮了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