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敖包镇坐落于巴林左旗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东与花加拉嘎乡相连,南与林东镇毗邻,西与哈拉哈达镇接壤,北与碧流台镇交界。辖区东西最长距离41千米,南北最宽距离34千米,行政区域面积达495.1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27.5万亩,草地面积18.3万亩。
全镇地形丰富多样,涵盖山地、丘陵与河谷地,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东、西部为山区,中部是河谷地。海拔最低点494米,位于海兴村下五号村附近;最高点则是海拔1325.5米的五星村东侧西水泉子山,平均海拔约720米。境内山峦众多,如西水泉子山、洞山风水山等。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黑钙土、森林灰色土等。最大河流乌力吉木伦河由北向南穿流而过,辖区段长30千米,流域面积150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5.3立方米/秒。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叶腊石、金、银、铅锌等,其中叶腊石矿位于双龙村,矿区面积2.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356万吨,年产量3.6万吨;金、银、铅锌矿藏位于太平地村,矿区面积0.3平方千米。
全镇现辖20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1.5万户共3.4万人,常住人口6500户1.5万人。镇内党组织共计29个,包含1个党委和28个党支部,党员总数956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有区域敬老院1所,寄宿制小学2所,分别是十三敖包寄宿制小学与丰水山寄宿制小学;卫生院2所,即十三敖包中心卫生院和丰水山中心卫生院。交通网络较为发达,有国家级干线公路1条(G305),乡级道路3条,村级道路31条。
在产业发展上,十三敖包镇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构建“1311”产业格局。聚焦“帚肉棚游”一个产业发展目标,打造“三带一区一品”产业发展布局。“三带” 即西川笤帚苗产业带、乌力吉沐沦河沿岸鸡心果产业带、新老305沿线设施农业产业带;“一区”为环305国道肉牛产业核心区;“一品” 为洞山景区红色文旅品牌。
笤帚苗产业持续强链升级,稳定保持5万亩种植规模,年生产及销售笤帚苗制品达2000万把件。近年来成功申报并获批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强镇”。《小笤帚“绑出”大产业-巴林左旗笤帚苗特色产业“五链统筹”减贫案例》荣获“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连续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推进“3 + 2”种质攻坚行动,“赤笤105”完成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有效解决了“种荒”问题。现建有集笤帚苗种质资源中心、笤帚苗产业商贸中心、笤帚苗产业科创中心、农机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众创空间等于一体的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园区一处。
肉牛产业不断固本培元,立足现有发展状况,打造 “33251” 养殖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敖包牛肉”品牌,推动产业由养向加转变,持续提升养殖积极性与产品附加值。全力支持建设鲜草工厂1处,通过种植售卖水培牧草,有效降低冬季饲草料成本,为养殖户降本增效。通过“托养代繁”“专业村 + 养殖小区”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累计建成肉牛养殖专业村11个、肉牛养殖场2处、养殖小区5处;同步建设了镇级肉牛产业服务中心1个和村级肉牛服务点4个,以“一心四点”在诊疗、防疫、品种改良、胚胎移植等方面提供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全镇肉牛存栏达到2.7万头。
林果、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乌力吉沐沦河沿岸日照充足、水源充沛的优势,积极谋划党建引领林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打造“敖包红”鸡心果品牌。利用G305贯通我镇南北的交通优势,2025年投入600万元率先在海兴村、解放村、敖包前村实施97座设施农业冷棚项目,利用未来3至5年,着力打造新老305沿线7个村5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带,重塑海兴、解放香瓜、蔬菜口碑,推动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品牌优势转变。
文旅资源丰富。洞山旅游区是十三敖包镇的另一大亮点,著名的辽代平顶山云门寺坐落于此,寺内保存着佛雕、佛像等,是宗教界人士礼佛进香的圣地。旅游区内群山耸立、云雾缭绕、树木繁茂、景色迷人,拥有人工开凿的大小洞穴108个,如水帘洞、朝阳洞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