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市巴林左旗的广袤田野上,有一种植物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篇章,它就是当地人眼中的“宝贝疙瘩”——笤帚苗。从家家户户必备的清扫工具,到远销海内外的特色工艺品,巴林左旗笤帚苗用柔韧的苗丝编织出一条富民强旗的产业链,更成为“赤峰好物”中最具乡土气息的文化符号。
千年传承
黑土地上的“生态馈赠”
巴林左旗地处大兴安岭西南麓,温带大陆性气候赋予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独特条件,而富含腐殖质的黑钙土,更是为笤帚苗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当地老人常说:“咱左旗的土坷垃里长出来的笤帚苗,杆直、色正、韧性足,扎出来的笤帚能用十年不散架。”
笤帚苗在巴林左旗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辽时期。考古发现,辽上京遗址中曾出土过用笤帚苗编织的器物,可见当时这种耐旱、易种的作物已融入先民生活。明清时期,随着闯关东的移民在此定居,笤帚苗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演变为小规模商品交易的品类。如今,巴林左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笤帚苗种植和加工基地,2013年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笤帚苗之乡”称号,“巴林左旗笤帚苗”更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赤峰对外展示的一张“绿色名片”。
走进十三敖包镇的田间地头,每年秋季都会看到壮观的“金色海洋”——成熟的笤帚苗褪去翠绿,染上深浅不一的黄褐,随风摇曳如波浪翻涌。农户们弯腰收割的身影穿梭其间,镰刀割过的秸秆散发着淡淡的草香。
匠心淬炼
从“土疙瘩”到“艺术品”的跨越
在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园的加工车间里,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正在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工人们手指翻飞间,一束束笤帚苗秸秆被扎紧、修剪、塑形,转眼就变成一把把造型规整的扫帚;而在巴林左旗亿亨源草编制品有限公司——上京巧娘车间(全国巾帼文明岗),老师们则将笤帚苗与布艺、木艺结合,制作出花瓶、坐垫、墙挂等家居饰品,原本朴素的秸秆瞬间有了艺术气息。
“别小看一把笤帚,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从事笤帚苗加工20年老手艺人,手中的笤帚苗经过筛选、浸泡、晾晒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根秸秆的长度、粗细都经过严格挑选。“扎的时候要‘紧三松四’,根部要紧实,中间留空隙,这样扫地既有力又不沾灰。”传统笤帚制作有“七十二道工”的说法,虽然现在部分工序已被机器替代,但关键的“塑形”和“修边”仍需人工完成,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匠心”。
为推动产业升级,巴林左旗近年来大力发展笤帚苗深加工,引进全自动扎捆机、激光修剪机等设备,同时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如今,当地笤帚苗产品已从单一的通用性笤帚,拓展工艺品笤帚等七大类100多个品种,产品附加值提升5-10倍。在2023年赤峰农博会上,一款用笤帚苗编织的“辽上京瑞兽”摆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文化内涵,被评为“最具创意产品”。
产业兴旗
一根苗撑起“致富伞”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也就挣个温饱;现在种笤帚苗、进车间打工,两口子一年能攒下七八万。”如今在巴林左旗,靠笤帚苗增收的农户有3万多户,全旗笤帚苗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6万吨,带动就业5万余人,年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
为让小笤帚发挥大效益,巴林左旗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模式。通过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解决了农户“种不好、卖不出”的难题。同时,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建加工企业给予补贴,对电商销售给予物流补助,推动笤帚苗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当地已培育出“上京巧娘”“敖包”知名品牌,产品不仅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还通过跨境电商进入韩国、日本、欧洲等市场,成为“赤峰制造”走向世界的代表。
产业的发展,更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在笤帚苗主产区,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晾晒场、仓储库配套齐全,甚至建起了“笤帚苗文化广场”,墙上的壁画描绘着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土产业”成了留得住人的“金饭碗”。
文脉永续
草编里的“共同体记忆”
在巴林左旗博物馆的“非遗展厅”里,一把百年前的笤帚静静陈列,它的秸秆已泛出深褐色,却依然保持着紧实的捆扎形态。旁边的说明牌写着:“此物见证了巴林左旗多民族共同种植、加工笤帚苗的历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物证。”
历史上,巴林左旗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各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共同改良笤帚苗种植技术,相互传授编织手艺。有的群众擅长用粗壮秸秆扎制大扫帚,另一些人则精于用细苗编织小笤帚,彼此各展所长,共同构成了“一苗多艺”的独特景象。如今,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传统依然延续,在加工车间里、在培训课堂上,各族学员一起学习新工艺。
近年来,巴林左旗以笤帚苗为载体,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通过举办笤帚苗编织大赛、民族手工艺品展销等,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增进感情。“一把笤帚虽小,却能扫出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这正是“赤峰好物 细说铸牢”的意义所在——从乡土好物中挖掘民族团结的密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从辽时期遗址的古老器物,到现代车间的文创产品;从田间地头的金色海洋,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场景,巴林左旗笤帚苗用柔韧编织出一部立体的“乡土史诗”。它不仅是赤峰大地上的“生态瑰宝”“经济支柱”,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当这把带着黑土地气息的笤帚,从左旗的田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振兴,更是一份关于传承、创新与团结的“赤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