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巴林左旗围绕青少年成长需求,整合政企、高校、基金会等多方资源,推出公益课堂、AI教育、支教助学、科普体验、励志研学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公益“课堂”。从解决家长“看护难”的托管服务,到点燃科技梦想的创新课程,再到拓宽视野的研学之旅,系列公益项目织就了一张温暖青少年成长的守护网,搭建起学习知识、探索科技、传承文化的平台。
民生实事解民忧,公益课堂暖人心
林东镇通过多元化课程、专业化服务破解家长“看护难”问题,依托“一镇街一实事”项目,聚焦留守儿童、双职工子女等群体的暑期看护需求,将11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变身为“公益课堂”。通过招募32名优秀大学生和高中毕业生,并“优中选优”选拔11名担任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草原书屋阅读、心理疏导等服务,覆盖全镇2300余名中小学生。返乡大学生化身“学习导师”,在福山地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一对一辅导和心理疏导。巴林左旗开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全额捐助服务津贴、书本及志愿者证书购置资金,让孩子们在安全温馨的环境中远离电子产品依赖。“孩子在这里学习氛围好,我们也能安心工作。”家长王女士的话道出了众多家庭的感激。家长们的认可,让公益课堂成为基层民生服务的亮丽名片。
科技赋能启智慧,创新种子播心田
科技教育成为今年公益活动的亮点。巴林左旗将AI技术与暑期教育深度融合,为青少年打造科技启蒙盛宴,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的青少年AI科技创新兴趣班为1467名小学生打开了人工智能的大门。课程按年龄段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则让学习延伸至课后,小组合作更培养了沟通与团队精神。同时,巴林左旗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学派AI智慧课堂”公益课另辟蹊径,将AI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借助“DeepSeek大模型”等前沿技术,通过智能评测、趣味闯关等课程形式,实现“测-学-练-测”个性化学习闭环,让汉字书写、古诗文学习变得生动高效,在汉字听写、诗词鉴赏等互动课程中夯实学员们的语文基础。
多元实践拓视野,真情陪伴助成长
公益的力量跨越山海。山东大学“蒲公英循旅队”志愿者远赴800公里外的乌兰达坝蒙古族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结合牧区孩子需求,设计地理探索、创意手工、生活技能等课程,用知识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口,在陪伴中传递温暖与力量。视野在行走中开阔。5名优秀学子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信学堂”研学,近距离触摸卫星、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体验飞行模拟操作,感受“国防七子”的科技报国精神。120名学生参加“三峡娃娃行”水电研学夏令营,走进三峡大坝、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等地,在了解工程奇迹与生态保护知识的同时,感悟家国情怀与民族团结精神,让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之旅成为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科普阅读汇热潮,文化空间聚人气
科普教育同样精彩纷呈。巴林左旗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体组织旗科技馆、七锅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联动,与旗教育局协同,动员16所中小学校的11368名学生及家长实地参观体验,操作科普设备、观看机器狗表演、体验VR及月球车,科学魅力点燃了好奇火花。巴林左旗图书馆则成为今夏当之无愧的“文化潮流”地标。18天内涌入1.8万余人次,日均超千人,少儿读物借阅量达0.6万册次。图书馆不仅延时开放至晚8点,还推出“左小图·暑期阅读营”的创意活动、“读享左旗”精读沙龙等多元项目,吸引了69%的青年读者,为青少年暑期生活增添浓厚书香。与此同时,团旗委“七彩假期”公益托管班在西城街道契丹街社区开班,除基础托管外,还开展诗朗诵、三句半、合唱等文艺活动,启动“我的假期微心愿”计划,通过课业辅导与兴趣活动解决托管难题,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收获快乐与成长。顺义名人公益行团队则走进林东六小,奥运游泳冠军钱红分享成长故事,歌手蒋先贵带来趣味音乐课,让学生在体育精神与艺术魅力中坚定“奋斗成就梦想”的信念。
从家门口的公益课堂到千里之外的研学营地,从AI科技的启蒙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巴林左旗今夏的公益活动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矩阵。这些由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组织共同绘就的民生画卷,不仅切实破解了家庭难题,更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求知、探索与梦想的种子,让暑期生活真正成为拔节成长的黄金时光,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乐”“技有所长”的目标。未来,巴林左旗将继续深化公益服务模式,整合更多资源,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