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里,“微治理”往往蕴含着“大能量”。巴林左旗以“微治理”破题,从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烦心事着手,将治理触角延伸至乡村的每个角落,让基层“微治理”真正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在细微处勾勒出乡村发展的崭新图景。
“以前想要查询一些土地补贴的相关资料,要楼上楼下跑好几次才能解决。现在办事再也不用跑多个部门,综治中心一次就能办好。”林东镇白音高洛村孟大爷满意地说道。
为实现群众办事从“多头跑”向“集成办”转变,将治理效能切实转化为民生温度,林东镇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党建+”基层治理整体布局,打造群众诉求调处“一站式受理、一次性解决”服务平台。创新构建三个“一”基层治理规范体系——打破部门壁垒推动“一体化运行”、推行“一站式服务”改革、实施“一揽子解纷”机制。采取常驻轮驻结合模式,深化警司访“三级联动、五级调处”机制;建立“登记受理-分流处置-反馈评价”四步闭环管理。真正实现“阵地功能升级+服务效能提升”双轮驱动,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去年为这事耽误播种,现在地界钉了桩、签了协议,心里透亮!”王某指着新埋设的永久界桩感慨。“多亏了咱们综治中心来给实地测量,三天就把我们的纠纷给结了。”
针对土地纠纷类型杂、成因多、易反复的特点,碧流台镇综治中心创新推行“分级诊疗、对症开方”调解模式,将矛盾纠纷细化为权属争议、界限不清、历史遗留、公共资源占用等类型,通过精准施策实现“一类一策、案结事了”。对于权属清晰的易解纠纷,由村调解员“速调速结”;对于界限争议的普通纠纷,由综治中心专职调解员上门实地测量,通过数据定纷争;对于历史遗留的复杂纠纷,启动司法、派出所、政协、老党员等联席会商模式,集体攻坚破题。依据分类化解模式,碧流台镇从过去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现在的“按图索骥解症结”,大大地提高了纠纷化解效率。
为让基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提高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东城街道探索实施“六微同创”的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整合综治、司法、派出所、信访等资源力量,构建集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社会管理于一体的工作平台,为辖区居民提供信访受理、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同时,构建“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长”基层微治理体系,深化“红色共治联盟”工作机制,通过“微积分”破解基层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以“微协商”分类施策解难题,大力推广使用“接到办”快捷服务平台和“5180”热线电话,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从田间地头的矛盾化解到邻里相间的欢声笑语,从街头巷尾的便民服务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巴林左旗以基层 “微治理”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生动注脚。这股由“微治理”激发的新活力,正化作村民脸上的笑容、村庄发展的底气、乡村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