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从今年6月开始,历时四个多月,对辽上京宫城内大型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发现。10月26日,凤凰网对契丹皇都“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时长约1.5个小时的全网直播,超过35万网友在线观看直播。网友们跟随摄像师的镜头,第一次近距离、生动逼真地观察辽上京皇城遗址和出土文物,并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人身临其境,场面十分震撼。至此,契丹,这个迅速崛起、又神秘消失的民族和谜一样的皇都“辽上京”正慢慢揭开神秘面纱。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主要是对辽上京宫城内的1号和2号建筑基址进行重点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其中1号建筑基址位于辽上京皇城东向中轴线的最西端的自然高地上,是辽上京宫城内的重要建筑之一。辽代第二次营建时改为南向建筑,金代仍在沿用。其北侧的2号建筑基址,目前正在清理中。这是一处朝南的高台夯土建筑基址。目前清理出较早一期的建筑基址,台基四边均在土衬石上平砌长条砖。台基局部已清理出保存较为完好的台基砖壁,成组的石柱础和长方形磉墩,以及平坦铺地的方砖。据考古专家介绍,根据考古地层学、出土遗物和基址形制结构等初步推断,使用磨砖对缝工艺的2号建筑基址是金朝人占领辽上京后,金朝新建的大型建筑。磨砖对缝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即将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等,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据了解,这种建筑精良的磨砖对缝工艺通常用于高等级的建筑中,在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并不多见,是难得的考古实例。
凤凰网此次对于契丹皇都“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的直播,再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辽上京巴林左旗这片神秘的土地。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见证大辽帝国璀璨文明的历史遗存的重要时刻,对于进一步提升契丹辽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辽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