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的巴林左旗,林间药材药香四溢,鹿场茸角饱满,果园硕果缀枝。这片以生态保护为基的土地,正通过林草产业的多元开发,让“绿色家底”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向赋能的特色之路。
锚定“药、鹿、果、杏”四大主导方向,巴林左旗将林草资源的潜力挖深做实。在林下种植产业,9万亩中药材基地横跨林东镇、三山乡等6个乡镇,苍术、黄芪等20余种道地药材不仅远销河北、安徽,更经本地企业加工成饮片,实现“土里生”到“增值赢”的跨越。“种植+加工+外销”链条模式,让2万亩林下饲草基地培育的中科1号羊草等优质品种,经10家企业深加工后直供锡林浩特。
马鹿产业则打响了独特的“生态招牌”。作为亚洲最大开放式天然放牧型马鹿养殖场所在地,当地乌兰马鹿已列入国家畜牧业品种保护名录。依托这一资源,健元鹿业等企业突破传统取茸模式,开发出保健品、化妆品等四大系列120余款产品,手握20项注册商标,让马鹿成为百姓增收的“移动聚宝盆”。
林产品加工领域,6.3万亩文冠果资源林中,2000亩天然林与6.1万亩人工林协同发力,经加工后变身文冠果茶、油、酒远销山东、北京。120万亩山杏与30万亩大扁杏铺展在广袤的巴林草原,初级加工厂即将投产,未来将进一步释放山杏、大扁杏的经济价值。200至500亩蓝莓试种基地也已纳入规划,未来将为“林果经济”再添新活力。
碳汇开发让生态价值“看得见、摸得着”。今年以来,巴林左旗新造林27.58万亩、实施森林经营38.96万亩、修复草原20.02万亩,10.7万亩湿地正逐步转化为“碳资产”。目前,3.98万亩国有林场新造林地已启动碳汇评估,7.31万亩新增乔灌木林纳入碳汇交易,未来山杏、文冠果等经济林及草原、湿地的加入,让“每片绿”都能产生经济效益。
针对过往管理粗放、产业链短等瓶颈,巴林左旗精准施策破局,计划引进中药材龙头加工企业,打造全产业链;依托科研力量改良马鹿品种、研发高端鹿产品;加快“契丹牧耕”区域品牌创建与林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编制碳汇开发专项规划储备优质项目。
从林间药材的“土生金”,到碳汇交易的“气生财”,从马鹿养殖的“特色富”,到林果加工的“产业兴”,巴林左旗正以“两山”理论为指引,让林草资源既守牢生态底线,又撑起经济脊梁,书写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篇章。
网站首页
走进左旗
政务公开
网上服务
政民互动

蒙公网安备150422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