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巴林左旗积极探索医共体建设路径,通过“强管理、优支撑、促均衡、推改革”四步走策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一、以“三中心”建设为核心,筑牢管理根基
(一)运营管理实体化,破解发展难题。成立医共体运营管理中心,建立定期汇报机制,2025年第一季度召开职能中心调度会议3次,聚焦医共体建设重大事项,累计解决运行发展问题18项,形成“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推动落实”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医共体建设方向不偏、节奏不乱。
(二)财务核算集中化,规范资金运作。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将全部成员单位财务管理权限收归集中管理,专职财务人员增至5名,完成第一季度核算工作。投入30万元推进财务系统软件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财务管控精度,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人才下沉常态化,强化基层力量。实施“人才强基”工程,旗直机构选派23名业务骨干担任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副院长,65名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开展为期12个月的下沉服务,同时组建8支巡诊队伍,开展巡诊服务9场次。通过“管理人才驻点+技术专家流动”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精准滴灌”。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打通服务壁垒
秉持“充分利旧、填平补齐”原则,投入1100万元推进医共体信息化项目建设。2025年3月完成挂网招标,目前已进入安装阶段,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与数据中心基本建成,构建起医共体运转的核心枢纽。通过整合县域内医疗数据,推动远程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功能落地,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全域共享”的数字化诊疗模式,预计5月底前实现全旗医疗机构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三、以“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促进资源均衡
(一)摸清底数,优化资源配置。对基层单位地理位置、房屋、人员、设备等基础信息建账造册,统筹调配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下线设备,通过“资源普查—分类建档—动态调剂”机制,盘活闲置医疗资源,提升县域医疗设备使用效率。
(二)实战演练,完善制度体系。开展“五大中心”业务运行培训,对89名业务人员在远程心电、检验、影像等岗位进行针对性培训与考核,同步开展运营制度和流程演练,修缮管理制度缺陷,为中心规范化运行奠定制度基础。
(三)项目驱动,补齐硬件短板。将两家医疗次中心建设纳入“强基计划”,计划投入5000万元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实施基层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投资240万元采购104台件短缺设备,预计6月配备到位,重点解决基层机构“设备陈旧、检查能力不足”问题。
(四)精准帮扶,培育特色专科。基层卫生院在技术帮扶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1项,如碧流台镇中心卫生院设立口腔科、隆昌中心卫生院设立康复科、富河镇中心卫生院设立心血管内科门诊等,还有20项正在筹备中。
四、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释放发展活力
(一)医保支付改革破题,激发内生动力。探索“总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自担”的医保激励机制,召开联席会议4次,敲定支付方式、药品集采配送等改革框架条款,加速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通过医保杠杆引导医共体内部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医疗成本。
(二)人事管理创新破局,打通流动壁垒。联合人社、编制部门制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人员统一管理实施方案》,召开协调会议3次,完成全系统人员信息档案集中重建,计划本月下旬进一步会商人员招聘、岗位调配等细则,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动形成“编制统一管理、人才跨院流动”的灵活用人机制。
五、建设成效显著,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跃升
医共体建设成效通过一组数据直观显现:2024年第四季度与第三季度相比,基层门急诊人次从68403人次增长至84385人次(增长率23.36%),中医类门诊人次增长103.63%,县域内住院人次持续增长,医疗收入从580.75万元增长至1120.47万元(增长率92.93%),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增长89.50%,群众“就近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未来,巴林左旗将以“五大中心”规范化运行、农村区域次中心能力提升、医保支付改革落地为重点,持续深化医共体建设,力争将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0%以上,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新格局,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