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我旗突发新冠疫情,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一群守卫“天平”的小人物表现出了大担当,他们每一位,都值得我们敬重。
01|早餐。
林东人习惯在清明节煮食鸡蛋,至于这般习俗打什么时候开始并流传至今,还真无法追溯。
“清明节,早餐给孩子们准备点鸡蛋、绿豆粥”。
干警“雷子”的爸妈经营着一家餐馆,疫情期间没有对外营业。清明节那天,老两口起早煮了一锅鸡蛋,又一枚枚抹上一点朱砂,想着尽早“驱除瘟疫”。
绿豆解诸毒,老两口把粥煮的很烫。
一博和阿杜俩人四点之前就要进小区,为了赶时间,端着碗,一边吸溜,一边调侃:快让林东的风也嗅嗅这遗忘许久的香气。
02|朋友圈。
3月29日夜,是白萌萌作为法院抗疫冲锋队员进入赛汗小区的首个夜晚。夜阑人静,她的朋友圈里突兀地冒出一行文字——期待春暖花开,一起加油,到时,姐妹们谁都不准缺席。
姐妹中一同出征的,还有王萌萌。1997年出生的她,是这支抗疫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干警。连续第九天三点钟起床,让她似乎有些“抱怨”,抗疫工作也没有了她初始时想象中那般大义凛然,甚至,开始变成了辛酸、乏味和枯燥。又有人在召唤着起床了。起身穿好防护服,面罩下闪过一丝坚毅。
打开桑微微的朋友圈,会发现里面的近照大都没带妆容,显然,这很不符合她的日常习惯。
“给小区居民们一个可爱的微笑就够了,这是几天不描眉、不画黛、素颜战斗的日子”。
听起来,大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之势。
冷夜寒天,素颜出征,她们是女孩,更是英雄。
03|爱人。
那个凌晨三点召唤着大家起床的人是王伟,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抗疫冲锋队里,42岁的他当仁不让的成了兄弟姐妹们的大哥。因为参与的是封控区抗疫,每天任务结束大家都要回酒店集中隔离,隔离生活起居自然都是大哥照顾。有一件事大家心里清楚的很,他家嫂子此时也在一线防疫,这使得独自在家的儿子成为了他最大的牵挂。只是这些日子以来,他从未与人提及。
而嘉琦和玲超无疑是抗疫“夫妻档”中的幸运者,这是他们第二次并肩携手站在同一条抗疫战线上。2019年末全国抗疫战斗中,在每个人都奔赴不同战场的时候,他们如同这次一样幸运的被分配在同一个小区里执勤。
04|帐篷。
有如蓝色堡垒,散布在全旗每个角落,一顶帐篷,天蓝色,足够大。透过窗口,大到可以缩小天空,也可以包容好多的生命。
干警“阿杜”正在里面辅助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同80余名“法院大白”一起,坚守立锥之地,以自己的方式守护人民,扫一张二维码,剑指新冠毒株,原形毕露,无处可藏。
帐篷外,全面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
帐篷里的故事也该结束了。
05|喇叭。
小时候,喇叭都是架在电线杆上的。一场疫情,让早已沉睡的喇叭又获得了新生。一团铁,白如雪,蓝如海,这次没有居高临下,安静地挎在宋磊、晓波等几名法院干警的身上。
喇叭里没有秘密,爱人民,爱生活。一声声一遍遍——下楼做核酸,像嘹亮的号角,终于喊得嗓子冒了烟,犹如一团火。
06|一袋蔬菜。
凌晨四点,菜车开进了小区。
关于群众需求的以及生存的,趁着夜色,都如期而至。干警王超群几人环视着熟悉的四周,又重复起了他们今天的工作。
菜袋里,土豆和茄子旁边有一颗卷心菜,一层一层地紧紧抱在一起,为最后的黎明,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
“鏖战到天亮,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物资配送工作,腿脚都有点不利索了”。
放下最后一包蔬菜,一个没注意,几人渐渐消失了身影。
07|笨重的消毒桶。
纯正的消杀液闻起来有点像果酒的味道,喝不得,呛鼻子。
华馨佳苑小区里,拿到消杀任务的“四哥”正和其他几位干警一样“暗自窃喜”,在他们眼中,消杀工作可以到处游走,相对自由。直到日复一日的在药雾中穿行,被熏刺的眼睛,见风流泪。
笨重的消毒桶混淆着毒株和生命的界线,全旗大地上留下字迹潦草,似有一路高歌之势,所及之处,病毒一一退避。
08|后勤保障。
王卫东,2013年退伍,法院工作第四年,骨子里依旧带着一股冲劲儿。这几天,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加入抗疫队伍冲上前线。
“做好后勤保障,也是保家卫国,一样能续写军人的荣光”。
保持24小时开机,把守一辆警车,连同几个男干警在办公室里搭上临时床铺,这一住,就是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