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隆昌镇大庙村,率先映入眼帘的一排整齐的平房就是大庙村党支部所在地,屋内院内外干净、明亮,法治标语随处可见。
全村户籍人口846户,2051人,共有蒙、汉、回3个民族。自然村蒙古营子十组,是蒙古族村民集中组,共有蒙古族户24户,48口人。村干部5名,少数民族干部2名,占干部总数的40%。大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文会边走边向大家介绍。
近年来,大庙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乐、共建的互嵌式环境,全力推进村内互嵌发展工作,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刚来村里时有些陌生和无助,后来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我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邻里之间相互帮扶,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前来办事的群众刘女士聊起近几年在大庙村的生活经历时难掩激动之情。
为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大庙村党支部将辖区395户人口划分为24个网格,落实定人、定岗、定责,建立健全“全科”网格,组建了由80名志愿者组成的8支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队建在网格上。由志愿服务队搭建志愿服务桥梁,为辖区群众提供精准志愿服务,实现“一网运行、支援提升、全域覆盖”。据了解,大庙村党支部每年参与志愿服务100余人次。平均每年开展150多场惠民志愿活动。相继完成水暖维修、路面房顶翻修、医疗卫生等惠民项目10余项,架起村党支部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真正实现了“红色网格兜底、民族团结先行”,稳固下好“先手棋”。
大庙村党支部书记带领骨干党员和热心群众创新建立“随心唠嗑室”“好邻居议事厅”等矛盾化解阵地,在大庙村会议室、凉亭等场所和群众“唠嗑”“拉家常”,将群众的“大事小情”入账处置,不仅增强了“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着办”的认同感,还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群众在参与解决日常生活的“小微事”、公共生活的“愁盼事”、共同富裕的“重大事”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互动交往、集体行动和守望相助。
今年以来,为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病残不便等特殊人群解决无钱看病、无人照顾、水压不够、供暖不足等棘手难题60余件,把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得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
此外,大庙村党支部创新实施“枫桥经验+民族团结”“433”工作模式。以“破难题、办实事”活动为抓手,组织党员到村民家中、田间地头就基础设施改善类、干部作风类、村庄治理类以及为民服务类“四大类”收集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难题,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座谈会,进行研讨交流。目前共收集建言献策11条,其中包括村庄治理类5条,为民服务类2条,基础设施改善类4条;收集问题34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3个。
“每逢三八国际妇女节、端午节等,我都会拿上自己制作的小点心给大伙儿品尝,在村部的院里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品美食……”大庙村的孙景芝阿姨高兴地说。
李文会介绍说,为大力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大庙村党支部组建了秧歌队、舞蹈队等文体团队。更是创设了“桑榆未晚,老有所为”特色专栏,邀请获得50年勋章的老党员讲述他的成长史,见证共产党的发展进程。并连续两年举办的“大庙村晚”“祭敖包”等活动,通过表演关于民族团结、婆媳关系,邻里互助,家风家教等小品、三句半等27个节目使村风民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各团队一直积极吸引各族群众走出家门,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法宝”。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得枝荣。大庙村党支部积极推动辖区内各族居民不断形成互嵌式生活局面,提升各族群众凝聚力,让辖区居民得到更多实惠,从源头消除矛盾纠纷隐患,增进团结友爱,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用实际行动和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